历史上的柔然是哪国的?
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就来自于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游牧民族是由各部族组成的政治联盟,而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的高度统一的集权政治实体。“国家”一词在蒙古语中念作“兀鲁斯”——这是专指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部众联盟国家:有实力的首领可以统合各个部众国家,而当强势人物去世后各部可以自行选择脱离或加入新的联盟体系。这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的一贯现象:由于游牧经济的天然脆弱性以及生活的流动性,其实并不太需要一套庞大复杂的国家行政机器,所以在游牧经济条件下很难产生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尽管如今这片草原被称为蒙古草原,然而自古以来这片草原就是各种游牧民族活跃之地:在蒙古人兴起之前这片草原上就曾活跃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各种民族。这其中的柔然是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继匈奴、鲜卑之后草原上有一个兴起的部族联盟国家。
关于柔然人最初的来源有出自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诸多不同说法:《魏书·蠕蠕传》中一会儿声称柔然为“东胡之苗裔”,一会儿又称其是“匈奴之裔”,一会儿又说“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和《梁书·芮芮传》则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南齐书·芮芮虏传》称其为“塞外杂胡”。公元3世纪中叶鲜卑拓跋部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俘虏了一个名叫木骨闾的草原游牧部落王子,后来木骨闾触犯了拓跋部的法令而被定为死罪,然而他成功逃脱了对他的抓捕并集合逃亡者万余人深入草原腹地。到了木骨闾之子车鹿会继承部落时他们的实力开始日益提升,最终这个部落在经历长期的东征西战之后成功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吸纳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柔然汗国。柔然崛起后逐渐发展成为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大的外患:当时北魏还没统一北中国,柔然以远交近攻之策联合后秦、北燕、北凉等西北割据政权共同对付北魏。北魏天兴五年(公元402年)柔然丘豆伐可汗模仿北魏模式立军法、置战阵,在此后的八十余年间柔然进入了全盛时期:西至阿尔泰山西麓、东至阿穆尔河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河套平原的广大地区一时间均处于柔然的统治之下。而在这八十余年间柔然与北魏先后爆发过20多次国家级层面的大规模战争,至于边境纠纷更是从未中断过。
正当公元402年柔然汗国兴起之时北魏也正处于开国之君拓跋珪的统治之下,很显然他和柔然的丘豆伐可汗一样均为一代雄主。这位雄主面对柔然的威胁以反击到底作为回应:他展开了一系列穿越戈壁的战略反击,迫使柔然人退出河套地区。拓跋珪死后作为其继承人的拓跋嗣延续了他对柔然的坚决反击政策。到了北魏第三代君主拓跋焘时期北魏开始在与柔然的博弈中占据绝对上风:公元425年拓跋焘领兵北上穿越戈壁攻击柔然。两年后拓跋焘对赫连氏建立的位于如今陕西境内的夏国发动进攻并于公元431年最终消灭了这一割据政权。紧接着拓跋焘将自己的打击目标锁定为北燕和北凉,到公元439年拓跋焘确立了自己对北中国的绝对统治,这在无形中也使柔然再也找不到共同对抗北魏的盟友。在此之后拓跋焘三次深入戈壁打击柔然并均取得了胜利。北魏兼具游牧民族的勇武与中原汉化王朝的制度优势,这使北魏军队在日常训练、军队纪律性等方面具有比柔然更强的优势,已进入定居农耕文明时代的北魏在支撑战争的经济资源方面显然也比柔然人脆弱的游牧经济更为充足,北魏境内的汉人和鲜卑人一样顽强抵抗了柔然人的入侵,可以说北魏在兵力、武器、经济、行政效率等各方面均优于柔然,战争的天平逐渐向北魏一方倾斜。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此后柔然统治下的各部族纷纷开始叛离柔然本部。
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柔然可汗丑奴在内乱中被杀,其弟阿那瓌继位刚10来天就被族兄示发战败,被迫投奔北魏。北魏将其安置于燕然馆并册封为朔方郡公、蠕蠕王。此时当初脱离柔然的阿伏至罗的后裔建立的高车国正日渐崛起,北魏出于制衡新兴的高车国而采取保存柔然分其势力的对策,这使阿那瓌得以率部驻扎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西南)以北的吐若奚泉。公元523年已聚集起30万兵力的阿那瓌在扣留北魏使臣、驱掠魏边“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后退还漠北。在北魏与柔然对峙最激烈的时期北魏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的边境地带设置了六个军镇——这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六镇。从内地调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士兵在这里同鲜卑军户日渐融合,渐渐地六镇军户的身份认同取代了原有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了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地方豪族武装混合的独特的北魏军制。北魏在孝文帝南迁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后六镇军户由拱卫国都的干城变成了被日渐遗忘的群体——他们不再能靠自己的军功得以晋升,而是变成像南朝那样以门第取人,一时间六镇军户的待遇骤然下降。到了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南侵,北魏朝廷调怀荒镇兵马抵御,镇兵要求镇将开仓放粮以便吃饱了肚子去打仗,然而镇将没允准他们的要求。恼羞成怒的镇兵一气之下杀了镇将后聚众起义。次年怀荒镇的起义蔓延到沃野镇: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改元真王。随后率部南下,又遣别帅卫可孤围武川、攻怀朔。一时间起义军声势浩大,席卷边城。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北魏召阿那瓌率10万大军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协助击溃破六韩拔陵所率之起义军。阿那瓌乘机占据长城以北的漠南地区,又向西击败了高车国。
六镇起义后北魏朝廷已名存实亡,实际军政大权开始转移到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实力派人物手中。永熙三年十月十七日(534年11月9日)高欢另立元善见称帝,徙都于邺(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南邺镇)。永熙三年闰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魏文帝)。至此昔日的北魏王朝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名义上东魏和西魏的皇室仍是北魏元氏家族,然而实际权力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两个权臣手中。阿那瓌趁机周旋其间:西魏文帝元宝炬以宗室女化政公主嫁给阿那瓌的弟弟塔寒,又娶阿那瓌的长女为皇后;东魏高欢以常山王高骘之妹乐安公主嫁给阿那瓌之子庵罗辰,阿那瓌则以孙女邻和公主嫁给高欢第九子高湛。这一时期柔然开始效法北魏进行汉化改革:阿那瓌重用汉人淳于覃——以其为秘书监、黄门郎,在淳于覃的辅佐下阿那瓌开始定官制、立年号、筑城郭......柔然甚至跨过东西两魏的领土遣使建康(今南京),在双方的交流中柔然表示希望南朝派遣医生、工匠等有专业技能的人前往漠北,这一时期原本逐水草而居的柔然开始出现一部分定居农业和手工业。当然柔然与南朝的交往除了吸收先进的制度与技术之外也包含有牵制东西两魏的意图。然而此时已是柔然最后的辉煌了:与北魏的长期征战以及内乱严重削弱了柔然的国力,尽管阿那瓌趁北魏衰亡之机实现了短暂的复兴,然而根基尚未稳固的柔然却很快走上了穷兵黩武的发展道路,一时间草原各部对柔然本部的离心倾向日渐增加。居住在阿尔泰山南麓的突厥人原本是为柔然人锻打铁器的奴隶。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在求婚于阿那瓌被拒后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瓌兵败自杀。阿那瓌死后柔然部众一分为二: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在突厥的压力下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一带,后来东部柔然试图脱离北齐重返漠北,最终被北齐镇压。公元555年西部柔然在突厥木杆可汗的打击下投奔西魏,后来西魏在突厥的压力之下将包括首领邓叔子在内的西部柔然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突厥使者遂将这些人杀害于长安青门外。
柔然汗国灭亡后柔然人除了投奔北齐与西魏之外也有一部分在与突厥的战争中脱离了本部,这部分柔然人像昔日的匈奴人一样开始西迁并以阿瓦尔人之名出现在欧洲的历史典籍中,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这些西迁的柔然人和匈奴人一样存在与其他民族高度混血的现象,其实阿瓦尔人身上真正的柔然血统已不多了。应该说阿瓦尔人同柔然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亲缘关系是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话题。公元567年阿瓦尔人与伦巴第人联合击败了盘踞在匈牙利潘诺尼亚平原的格皮德人,在此建立起阿瓦尔汗国。全盛时期的阿瓦尔汗国的势力范围南起亚得里亚海,北至波希米亚,东临喀尔巴阡山,西及阿尔卑斯山。此后阿瓦尔人进一步征服了斯拉夫人后并开始向西欧进军:他们渡过莱茵河与日耳曼人交战。公元八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在国王查理曼的带领下先后平定了阿斯坦、伦巴德、萨克森、巴伐利亚,此后查理曼把目光瞄准了阿瓦尔汗国。在经过公元788年—796年八年的征战后查理最终征服了阿瓦尔汗国。
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