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变得开朗大方起来?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需要知道如何看待“内向胆小”的问题;然后再剖析孩子性格形成的根源;最后再来讨论如何改善。内向与胆小不是一回事
心理学认为,内向是一种气质类型,而气质主要来自先天,后天很难改变。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几乎都是天生的,而且内外向没有好坏之分。
很多人认为,外向就是能说会道、善于交际、好相处,内向就是沉闷抑郁、封闭自我、脾气怪。
但其实并非如此。
内向和外向没有优劣之分。外向的人当然有很多优点,但内向性格的人同样具备很多优势,比如说,内向的人往往敏感细腻、善于思考、细心负责,或许他们不擅长与很多人维系朋友关系,但往往能拥有更长久、更紧密的亲密关系。
我一直强烈反对,把孩子的慢热、内向等同于不自信或不擅长人际交往,内向可能只是因为他比较擅长与自己相处,或者只是因为他的性格比较谨慎。
也就是说,孩子如果只是性格内向,其实并不需要改善。
更何况,我们都无法要求每一个成年人都开朗大方,怎么能强求孩子呢?
建议家长放平心态,如果孩子看到陌生人往后面躲,先看着他笑一笑,再告诉对方,“我家孩子比较慢热”就好了。这其实和有些孩子爱吃苦瓜,有些孩子不爱吃苦瓜没什么区别。
孩子胆小怯懦的常见原因单一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的话可能比较明显,有些孩子完全由爷爷奶奶照料,如果祖父母年纪比较大,也不太擅长与孩子交流,就很容易导致孩子外出机会少,与外界接触少。
这种相对封闭、单一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孩子不愿接触新事物,对外界存在恐惧,适应能力也随之降低。
另外,如果孩子长期交给祖父母照顾,与父母缺乏沟通,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形成怯懦胆小的个性品质,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家长的负面评价。有些家长认为内向是一种缺陷,常常要求、迫使孩子表现得活泼大方,一旦孩子做不到,就会被贴上胆小、害羞、怯场的标签。
这些评价,反过来会使孩子更加缺乏自信,不敢表达。
如果父母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更多对孩子的害羞加以理解,而不是强求大方的表现,反而会给孩子更多的勇气、信心去与人交往。
家庭环境。如果孩子不擅长表达,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也可以思考一下,家里的大人平时爱说话吗?相对内向吗?相对安静与单一的生活环境,也可能让孩子缺乏主动沟通的习惯。
如何改善孩子的性格首先还是要强调,如果孩子只是有些害羞、内向,见到外人不够活泼开朗,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不需要特别改善。
但如果孩子胆小怯懦到影响正常生活(如无法与他人沟通、难以上幼儿园等),则需要采取一定措施。
营造温馨包容的家庭氛围。
温馨包容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情绪稳定、拥有自信。
一方面,父母要建立亲密的夫妻关系,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不要过多地管控、指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一表现出害羞就会遭到责骂和批评,只会让他越来越不敢与人交流。
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不敢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语言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父母要注意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包括多给孩子讲故事,多让孩子复述、创造故事等。
语言能力一定要通过频繁沟通才能提高的,试问如果家长都不与孩子沟通,他怎么能大胆说话、勇敢表达呢?
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
有些胆小的孩子,可能不擅长与同伴玩耍、交流,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适当帮助。比如发展一些兴趣,固定发展几个玩伴,促进孩子们一同交流。
发现、鼓励孩子的优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家长应该多去观察、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加以鼓励、表扬,以此建立起孩子的自信。
比如说,一个孩子可能不喜欢与外人交流,但他喜欢画画、搭积木、阅读等,不管孩子的优点有多小,都应该大力表扬,这样才能建立起胆小孩子的自信,从而让他更勇敢地面对外部世界。
【我是心理学教师谢晴,为大家解答问题,分享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和共鸣,请关注我,欢迎留言讨论】Copyright ©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5-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9765号
广州京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